寒梅惊雪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26节,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,寒梅惊雪,思博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几个调皮的孩子叠起罗汉,抓下了几根冰凌,塞到嘴里咯嘣咯嘣地咬着吃。

朱棣站在桥上,看着熟悉的街景满是回忆,可惜人还是那个人,物却已非昨日。

朱允炆见朱棣陷入沉思,上前一步,任由寒风吹面:“朕久居金陵,罕见如此凛冽寒冬。若常住于此,冬日怕少不了罪受啊。”

朱棣走出思绪,心头有些紧张,一时之间不清楚朱允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,常住在北平的是自己,他是说自己在北平受了很多罪,所以才把自己弄到南京的吗?

“北平冬日是有些严寒了,臣住着也不习惯,呵呵。”

朱棣话有些违心,没办法,总不能给朱允炆说:我喜欢北平,这里冬天虽然冷,但四季分明,多姿多彩,你让我回来住吧。

燕王府被大火给烧了,这其中多少蹊跷朱棣是不敢深究的。

朱允炆深深看着朱棣,见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便淡然一笑,迈步走向风中,对身旁的刘长阁传令:“召随行官员至北城墙。”

北城墙,望北苍茫。

大明天子建文皇帝朱允炆、藩王之首燕王朱棣,内阁大臣解缙、茹瑺、郁新,户部尚书夏元吉,兵部尚书铁铉,中军都督府府事徐辉祖,国子监祭酒杨士奇等迎风而立。

凛冽的西北风时不时吹过城墙,呼呼的风刺骨,人虽穿着棉衣,却总感觉衣服单薄的很。披戴盔甲的军士如手握的长枪,笔直地站在城墙之上,肃杀且威严。

朱允炆背过身,看着站在面前的官员,他们可以说是大明朝廷中的核心人物,这些人的态度很是重要。

“刚在城中,朕看到百姓中父子嬉笑,很是和睦,不由想起孝康皇帝,若他尚在,朕此时是不是也可以享受父子相亲,天伦之美。”

朱允炆有些感叹。

孝康皇帝,即明兴宗朱标。

朱标虽然没坚持到登基,但毕竟朱允炆接了班,登基之后便追尊了一个封号。

朱棣听闻有些伤感,大哥朱标的离去,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蓝玉案的出现,就是因为朱标死了,朱元璋需要清理一批人来确保仁弱的朱允炆稳坐江山。虽然朱棣与蓝玉的关系不咋滴,但军中无数人牵涉其中,死的人中,很多朱棣都认识,甚至还曾一起出生入死。

解缙见朱允炆情绪有些低,上前说:“若兴宗知陛下如此英武,定会含笑,击掌而歌。”

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几分悲伤,回忆着说道:“兴宗虽为二十余年太子,却勤勉仁善,深得人心,可惜天寿不长,朕犹记得,兴宗病卧在榻时,依旧心忧社稷,诸位中可还有人记得,兴宗忧虑的是哪一件事?”

“迁都选址一事。”

朱棣严肃地说道。

茹瑺、郁新、徐辉祖等人连连点头。

身为洪武时期的老臣,朱标的去世缘由还是十分清楚的。

洪武二十四年八月,朱元璋想要迁都西安,派遣太子朱标巡视陕西西安,朱标巡视归来之后,献上了陕西与西安舆图,并主张朱元璋迁都西安。在病榻之上时,朱标还口述了一封奏疏,命人呈给朱元璋,希望其考虑大明未来,早日筹备迁都之事。只可惜,朱标一病不起,最终离去。

朱允炆面色变得凝重起来,借用老爹朱标只是为了引出迁都这个话题,既然引出来了,那事情就好办了:“迁都这件事不止是兴宗的遗憾,也是太祖的遗憾啊。”

解缙、茹瑺、朱棣陡然一惊,其他人也意识到了什么,面色不定地看着朱允炆。

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,迁都是一个洪武朝、两代人的遗憾,因为朱元璋、朱标都没有完成迁都,那问题是,朱允炆还要不要弥补这个遗憾?

这句话就相当于直接告诉在场的官员,我朱允炆想要迁都!

解缙脸色阴郁,低着头不敢说话。

迁都的想法很危险,一旦提出来,将会引起轩然大波,无数官员都会上书阻止。三十多年过去了,大家都习惯待在南京那个地方了,谁也不想去西安去其他地方。

茹瑺将头转向城外,决定吹吹风冷静一下,这种事可比远征安南的事大太多了,打安南,说到底与文官集团利益没多少冲突,但迁都可就不一样了。

自宋以来,江南就成为了经济发达区域,无数商人汇聚在这里,无数士绅居住在这里,无数豪门大族的利益都在这里。

眼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,大家都指望着京师在这里以保证切身利益,若朱允炆迁都其他地方,那大明的政治中心必然移动,相应的经济格局也会发生改变,南京的吸引力与人气必然会削弱,动摇江南无数人的利益。

这种事,可不敢乱说话。

徐辉祖、铁铉对视了一眼,都看出了彼此眼神中的忧虑。两人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格,大事一旦提出来,往往是践行到底,谁拦着都没用的,比如一条鞭法,比如取消免税田等等。

虽是如此,朱允炆的政策依旧是赢得了一批人支持的,可迁都这种事,朱允炆想要找到支持的人,怕是不容易啊,就连一向顺着朱允炆的解缙,此时也后退了一步。

夏元吉更是脸色苍白,迁都可不是疏浚会通河可比的,所耗费的财政怕是要超出四五个会通河去,眼下的户部需要供养西北,所留财政根本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工程。

皇上啊皇上,千万不要迁都啊,至少不能在这几年里迁都,户部好不容易有点宽裕,这要迁都,一口下去,户部就彻底穷到家了啊。

杨士奇也没有说话,任由场面冷着。迁都事关朝廷无数官员利益,反对者绝不会少,但迁都也事关天下苍生的利益,全局来看,南京建都本身就是不妥当的,从明太祖三十余年几次想要迁都就可以知道,朱元璋清楚南京是不适合当大明都城的,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一再搁置,最终没有实现迁都罢了。

没有完成迁都,确实是朱元璋的遗憾,在朱标死后,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《祭光禄寺灶神文》,在文中直言:

“朕经营天下数十年,事事按古有绪。唯宫城前昂后洼,形势不称,本欲迁都,今朕年老,精力已疲。又天下新定,不欲劳民。且废兴有数,只得听天。”

本欲迁都,四个字鲜明地表达了朱元璋的想法,只不过折腾了三十年,还因此失去了长子朱标,不得不作罢。

朱允炆看着沉默的众人,没有一个人出声,没有一个人敢迎接自己的目光。

从这一幕可以看出,他们并不支持迁都。

或许很多人好奇,说朱允炆干嘛非要迁都,待南京不就挺好,怎么说这里也是多个朝代的古都之地,龙盘虎踞,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校园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欲灵天下

相思夜

滥情

早上坏

在雾中(二战 h)

第叁人称

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

Copyright © 2024 思博小说网